当内贸第一港在外贸增速赛道登顶,看得到的是港口的转型口袋超盘,看不到是一场牵动城市命运的转型。
7月4日,广州港集团交出一份打破行业认知的成绩单:2025年上半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激增20.6%,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增幅达24.6%,增速领跑全国沿海主要港区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港口的蝶变,也是一面映照广州转型的镜子。
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今天,广州港的突围探索恰逢其时地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三重启示。
其一,国企改革需要更多“破冰船”。
广州港上半年亮眼数据的背后,是向港口型综合物流服务商的坚定转型。首次召开集团数字化发展大会,强化控货能力,持续推进"枢纽+通道+网络"战略,这些举措正是港口改革深水区的破冰实践。
作为推动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,广州国企在南沙自贸片区工业总产值贡献超过54%,截至去年10月底,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达到6.2万亿,位居副省级城市的第一位。6月4日,市委书记郭永航主持召开国资国企“拼经济”工作会议,要求国资国企为经济大市挑大梁发挥主力军作用,6月11日,广州国际会展集团、广州国际贸易集团两大国企同日举行挂牌仪式。
广州港的转型进一步印证口袋超盘,在加快建设"12218"现代化产业体系、谋划"十五五"规划的关键期,广州需要国资国企转型升级,为广州作出更多贡献。
其二,传统优势产业的生命力在于重构价值链。
广州港发布“长江经济带-广州港-东南亚”海丝电商快线和“湘粤海丝”全程物流产品,推进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项目,物流业务板块营收增长16%,正是传统枢纽向价值链组织者跃升的生动写照。这与广州"12218"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向数智化、绿色化转型的战略高度契合——白云区推动航空物流突破2000亿,花都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园区,增城聚焦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。
这座拥有35个工业大类的城市正在证明:传统产业不是历史包袱,而是涅槃重生的基石。关键在于能否从传统的"枢纽"跃升为"价值链组织者"。
恰如两大新挂牌国企的战略分工:国际会展集团整合全市优质会展资源打造"产业+会展"生态,国际贸易集团深耕"外贸+供应链"网络构建千亿级平台,共同推动传统优势向现代竞争力转化。
其三,大块头转型需要大智慧。
作为内贸第一港、最大粮食中转港、华南最大汽车枢纽港、华南最大综合性主枢纽港, 广州港已然是世界型大港。
但在全球贸易版图重构的关键期,外贸集装箱才是全港吞吐量增长的重要支撑,也是港口主业增收增效的重要支撑。因此其外贸集装箱占比历史性超越内贸更具深层意义。这既是突破,也映照着发展空间的现实:但这恰如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的广州,“大而全”尚未转化成“强而优”,研发强度垫底一线城市,缺乏科创龙头,传统产业“贴牌生产、批量制造”路径依赖仍在。 以纺织服装业为例,番禺区的7000家制衣厂中,约80%为Shein提供代工服务。
这种体量庞大的转型,需要跳出一城一港的格局视野——南沙临港经济区正在集聚总投资70亿元的产业项目,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与广州港携手强化枢纽,"十五五"期间200亿的港口投资计划逐步展开,广州港期待将地理枢纽升级为价值枢纽,突破规模陷阱。
港口的转型从来不是孤立事件。
历史总是相似:港口的气质往往决定城市的气质。在数字经济席卷传统产业的今天,千年的港为千年的城探路——当物流网络转化为价值网络,当规模优势蝶变为创新势能,这座城市的突围才真正开始。
南方+记者 柳时强口袋超盘
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