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趣操盘
日前,“当粤剧《双绣缘》遇到昆曲《长生殿》”在上海宛平剧院举办。在这场为粤剧《双绣缘》即将参演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而举办的预热活动中,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与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共话“南国红豆”与“江南兰花”的百年情缘,分享艺术生涯趣事;现场粤韵昆腔的交织回旋,勾勒出一幅跨地域、跨剧种的文化交流图景。本期文艺评论特邀沪粤两地研究学者,分享他们各自对传统戏曲创新的见解与心得,敬请关注。
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与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共同演绎《金莲戏叔》。广州粤剧院供图
破局而出:粤剧的重构、跨界与创新
杨子
回首近年来粤剧的发展,创新已成为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。从《白蛇传·情》的诗意化重构到《决战天策府》的大胆跨界,粤剧正在不断突破传统边界,探索与当代审美对话的可能。
粤剧电影《白蛇传·情》剧照。 广东粤剧院供图
广东粤剧院对传统题材《白蛇传》进行重构,以“情”为切入点,在保留粤剧传统精髓的基础上,结合现代审美创排《白蛇传·情》,自此点燃了这部现象级作品至今不减的市场热度。《白蛇传·情》最显著的创新在于其叙事重心的转移。与传统版本侧重于法海与白素贞的正邪对立不同,该剧将“情”字置于核心位置,深入挖掘白素贞与许仙之间超越人妖界限的情感世界。这一重构使古老传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:白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妖”,而是为爱不惜付出一切的有情众生的代表;许仙的形象也摆脱了以往的懦弱与摇摆,展现出更为复杂的人性挣扎与情感深度,拉近了古老故事与当代观众的心理距离。在舞台呈现上,《白蛇传·情》打破传统戏曲的写意局限,创造性地融入现代舞美技术,如用干冰制造仙气飘渺的情境,还有采用360°变幻的桥、使用升降台及写实的舞台置景等。这些创新举措虽然被部分传统戏迷认为有损戏曲虚拟写意之美,但却收获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喜爱。在音乐设计上,《白蛇传·情》在保持粤剧唱腔精髓的基础上,巧妙融入粤歌小调及流行粤语歌曲元素,此举尽管也曾引起有关戏剧“本体性”的争议,但这种既保留粤剧韵味又具备现代歌曲传播特性的创新探索,帮助粤剧打破了传统戏曲与年轻受众之间的隔阂。《白蛇传·情》的成功,还在于它实现了传统文化IP在现代媒介间的转化与传播。在舞台剧的基础上,以4K全景声技术制作的同名粤剧电影通过登陆院线公开上映,成功构建起《白蛇传·情》的跨界文化影响力,使得粤剧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获得了崭新的声音表达与银幕生命力。
粤剧电影《白蛇传·情》剧照。广东粤剧院供图
与《白蛇传·情》的创排相呼应,另一部新编现代粤剧《决战天策府》则是通过戏曲与网络游戏的跨界融合趣操盘,实现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艺术突破。粤剧《决战天策府》是第一部根据网络游戏IP改编的戏曲剧目,由广东粤剧院联手金山软件西山居工作室共同打造,力求让演出在“戏曲性”和“游戏还原度”方面得到更好的呈现。整部戏从角色形象、道具、服装、化妆以及武功招式都高度还原游戏;剧中采用5.1音响系统、灯效、威亚等这些在传统戏曲舞台上甚少使用过的辅助器械,以此再现游戏里的虚拟情境和武侠的奇幻感;在表演风格上,该剧将粤剧的表演程式融入剧情中,但在音乐结构上,粤剧传统唱腔的板式和结构被打破,启用了全新创作的大量国风流行音乐,只保留了几首传统粤剧曲牌。有评论认为:“音乐唱腔的流行化、众多的歌舞场面以及网游cosplay造型,使得这部戏更像是歌舞音乐剧而不是粤剧。”尽管外界存在意见分歧,但该剧还是将对粤剧知之甚少的年轻观众与游戏玩家引流至剧场,在其后的全国巡演中取得了场均近八成的上座率,成为中国戏曲界的一匹“黑马”。某种程度上讲,粤剧《决战天策府》是专业戏曲院团与游戏厂商合力发动的一场戏曲审美革命,其创作的初衷是更加贴近年轻“玩家受众”的审美趣味与情感体验,满足了玩家群体对游戏世界被搬上戏曲舞台的文化想象。但这一尝试也拓宽了粤剧在互联网上的知名度和讨论度,为粤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粤剧《决战天策府》借鉴了网游、动漫等流行文化元素。广东粤剧院供图
受众群体老龄化、剧目缺乏创新,这是许多地方剧种都普遍面临的问题。而创新跨界、形式大胆突破的《白蛇传·情》《决战天策府》破局而出,立足市场定位,在一定程度上解构、重构“传统”,以年轻群体更易接受的舞台语汇和表达方式,重建起戏曲艺术与当代观众的连接,为传统戏曲的发展拓展出新的延伸空间。
粤剧《决战天策府》演出后受大量年轻观众追捧。广东粤剧院供图
《白蛇传·情》《决战天策府》至今仍活跃于舞台,形成持续的文化影响力,为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存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范本。当然,任何创新都难免伴随争议与质疑,尤其在如何平衡“传统”与“当代性”这一核心议题上。如何处理好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之间的关系?答案也许正如粤剧导演梁松峰所言:“粤剧是与时俱进的,一直都有很多创新,任何尝试不管成功或失败都会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。究竟好不好,让时间和市场来证明。”
(作者系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,中国剧协理论评论专委会委员)
如何在戏曲舞台上展现“新中式”美学?
杨迪
广州粤剧院的新编古装粤剧《双绣缘》,可谓是近年来粤剧新作中的一股清流。简单的叙事,给演员留下了许多在唱、做上发挥和演绎的空间。许多看过该剧的网友戏称:“随意一个抓拍都是一副屏保。”细腻的表演搭配上如唐代仕女图一般的舞美设计,简直让人有“穿越”之感。而说到“唯美”,作为“百戏之祖”的昆曲绝对是最有发言权的。《双绣缘》这次赴沪交流演出期间,昆曲《长生殿》也将亮相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。两台剧目都以唐代为背景,一个是代表着粤剧新美学的《双绣缘》,一个是昆曲经典之作《长生殿》,两者遥相呼应,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。戏曲之美,在时光的流转中愈发醇厚动人。
新编古装粤剧《双绣缘》演出剧照。广州粤剧院供图
今天,沪粤戏曲交流,必须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大环境下探讨。歌曲《大展鸿图》火爆全网后,许多网友才发现深藏在这首歌背后的,竟是粤剧戏宝《帝女花》。在“国潮”当道的今天,“新中式”早已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或流行趋势,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,是国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一次重新发现、诠释和表达。从沪粤戏曲创新中,我们能看到“新中式”文化的时代表达:既有传统的“再现”,也有传统的“破圈”。
昆曲全本《牡丹亭》演出剧照。上海昆剧团供图
在传统的“再现”上,昆曲是走在前列的代表。从20多年前青春版《牡丹亭》的一票难求,到2022年上海昆剧团推出全本《牡丹亭》,无不体现了对古典精神的传承与再发现。全本《牡丹亭》以更完整的叙事结构和更深层次的人物刻画,展现了汤显祖原作的文学高度与哲学深度。这种对传统的深耕,并非简单复刻,而是通过现代审美与技艺的融合,重构当代舞台的古典美学体系。
昆曲全本《牡丹亭》演出剧照。上海昆剧团供图
这不禁让人想起2017年粤剧名伶阮兆辉先生重排全本古腔粤剧《武松》,其中恢复了大量粤剧古老“排场”与南派武功,以古朴刚烈的风格展现粤剧的传统魅力,也让在场的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粤剧风景。从这些传统剧目的成功复出,我们可以看到“复古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。对于传统的坚守,符合大众对于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期待。例如最近上海京剧名家史依弘的《依依向梅·史依弘2025巡演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,便是《四平山》《游园惊梦》《霸王别姬》等经典剧目。“再现”传统的背后,是一代代戏曲人对于“本真性”的执着追求,是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。
昆曲全本《长生殿》演出剧照。上海昆剧团供图
与“再现”相辅相成的,是“破圈”的探索。近年来,沪粤戏曲界均不乏小剧场佳作,剧场的“小”更衬托了创作者想象力的“大”。如昆曲《伤逝》《319·回首紫禁城》《椅子》《草桥惊梦》《夫的人》《桃花人面》《东海波臣》《宫祭》,越剧《宴祭》《再生·缘》《假如我不是嵇康》《洞君娶妻》,粤剧《帝女花·一念》《屈原》《金莲》《胡不归·颦娘》《奉天承运》《霸王别姬》等,都在展现戏曲艺术特质的同时,体现了实验性、当代性和文化多样性。2023年,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新国风·环境式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以小剧场沉浸式观演打破舞台边界,让观众仿若置身于江湖之中,演员穿梭其间,刀光剑影与情感纠葛交织,形成流动的戏剧空间,观众亦成为剧情的“亲历”者。“破圈”的另一面,是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。在粤剧电影《白蛇传·情》中,4K超高清技术与传统唱腔、身段完美融合。特别是“水漫金山”一场以现代视觉特效呈现,既保留了戏曲写意美学,又赋予其电影叙事的磅礴气势。作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戏曲电影之一,《白蛇传·情》印证了科技赋能下传统艺术的新生可能。
昆曲全本《长生殿》演出剧照。上海昆剧团供图
沪粤两地戏曲发展一直仿若两颗明珠交相辉映,相信两地戏曲创作的持续交流、联动与发力,会为书写戏曲的“新中式”美学带来更多精彩的可能性。
(作者系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)趣操盘
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